banner
叶星优酸乳

叶星优酸乳

阅读是砍向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twitter
tg_channel
mastodon

工具產品的思考

Paul Pastourmatzis 在 Unsplash 上的照片

個人愛好折騰工具,在觀察了不少工具產品之後,嘗試從工具和需求關係的角度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工具的意義和發展趨勢。

工具的意義#

一個工具的產生,是因為我們要解決一個需求,這是最直接的動機,也是工具最大的意義。現在的工具雖然千千萬萬,但只要我們把一個工具層層剝開,就會發現,最簡單的工具指向的就是最原始的需求。

需求不可能停留在最原始的簡單狀態,就像商品的供需交易不會停留在簡單的物物交換。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面臨的問題越來越複雜,對工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對工具的期望不再只是能解決需求,還希望能夠更高效率地解決需求。

因此,工具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能夠「多快好省」地解決各式各樣的需求。

需求的衍生#

需求的衍生,帶來工具的衍生。這裡的衍生,不只是需求在不同情況下的衍生,還包括需求所能連結的可能性。所謂前者,以椅子為例,它的誕生原本只是提供一個舒適的休息方式,由於疊加了其他的屬性,如人群屬性、應用環境,椅子則開始呈現豐富多樣的形態:兒童的安全座椅、普通的椅子,辦公的人體工學椅,給人放鬆的按摩椅、老年人的躺椅…… 而所謂的需求所能連結的可能性,以創作者工具為例,工具連結創作者以滿足創作需求,連結同行以滿足協作需求,產出的內容連結普通用戶以滿足消費需求。

一個需求越具備衍生性,工具的需求就越大,對工具的生產者越有用,市場價值也就越不可估量。退一步講,如果需求衍生性不足,但需求量極大,雖然價值沒有那麼高,但也不容小覷。

舉個例子,智能手機剛出現時,最普遍的軟體不是現在的各種內容消費應用,而是那些最基礎的工具,如天氣、清理工具、桌面等,這些工具非常簡單,要解決的需求也很明確,雖然做的人很多,但只有少量足夠優秀的工具最終存活了下來,甚至成了公司的頂梁柱。直到現在,我再次打開那些曾經的軟體,介面和功能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 —— 因為這類需求是非常確定的,它沒有太多的衍生,工具也就沒有太多的改變。

然而即使是這樣,不少公司在這種單一工具的幫助下活得還挺滋潤,這就是得益於巨量的用戶群(這類工具在早期的智能手機上基本屬於裝機必備)。我之所以對這方面有了解,是因為去年在面幾家出海公司時,發覺他們的產品竟然是早年折騰安卓時的應用,經過細聊之後,才知道這類產品雖然簡單,但基本都有數億的用戶。

然而,再大的用戶群也有到邊的時候,況且,這類確定的工具沒有太高的壁壘,用戶替換成本小,應用變現壓力大,因此,曾經輝煌的出海公司也不得不尋求其他的商業化途徑。

所以,從市場價值來看,衍生性廣且用戶群大的需求最適合投入其中,其次是衍生性不足但用戶群大的需求,再次則是需求單一且用戶群不大的需求,後者典型的例子就是獨立開發者最喜歡的「三件套」:個人筆記、記帳、待辦工具。

工具的發展#

結合前文分析,我覺得工具可以簡單分為三個階段:單純的工具,協作,平台生態。

第一階段:滿足單一需求的工具。比如天氣、清理工具,或者曾經風靡無數「蹭網大師」手機的 Wi-Fi 萬能鑰匙,這類工具一般用完即走,滿足需求就是最大的價值。一旦滿足,用戶便沒有繼續使用的必要。而作為提供方,後來者很難有機會,毕竟再厉害的人也無法把天氣工具玩出花來。這類工具很多,但多止步於這一階段。

第二階段:對協作的訴求。複雜問題的出現,除了要求高質量的工具外,為了提升效率,單一的個體已無法滿足需求,此時對工具提出了新的要求:協作。這一階段典型的例子便是文件,從本地撰寫到線上協作。

第三階段:平台生態的產生。所謂平台生態,指的是多個群體互相連結,有效互補,從而能夠滿足各方需求,進入一個較為可持續的循環。當一個工具所能直接或間接連結的越多,就越容易形成生態,從而進入一個更穩定的狀態。典型的例子如剪映等工具,連結了創作者和消費者,兩者屬於供給的關係,且具備網絡效應,規模起來後,不管是創作者還是消費者,均能從中輕易獲得所需,也就更加難離開了。

可以發現,工具的發展在不斷應對愈發複雜的場景,這便體現了工具的另一層意義:效率。好的工具,可以讓使用者投入越來越少,效率越來越高。因此,無論在什麼時候,人們永遠期待好的工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也是卓越工具不斷誕生的內在推動力。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