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叶星优酸乳

叶星优酸乳

阅读是砍向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twitter
tg_channel
mastodon

《微信背後的產品觀》:哪些觀點塑造了現在的微信

image.png

前言#

這本書整理自 2012 年張小龍的內部演講,演講的 PPT 網上有,很多人也看過,但本書更能體現張小龍的觀點。前兩年這本書出版了實體書,微信讀書也上線了不公開的版本,朋友私訊分享給我,當天就讀完了。

在批判微信成為共識的當下,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是值得一讀的,理由是張小龍對微信許多設計的坦誠,為什麼做搖一搖,為什麼做附近的人,為什麼長時間不推出 PC 版,如何設計朋友圈…… 這些書中都有他的思考,他也沒有講一些大而空的理論,而是結合個人的體驗、經驗、想法進行推演,俗話說就是很「接地氣」,我稱之為「坦誠」。類似的還有做了網易雲音樂的王詩沐,他在《幕後產品》這本書中的敘述也是如此。

讀者不一定需要認同他們的觀點,但可以從他們的思考中收穫新的思考

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筆記,可以看到許多設計之初的原則,始終沒有變過,這些原則可以說是塑造了現在的微信,相較於一些朝令夕改的產品,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地方。

筆記#

用戶篇#

  • 用戶是人,要了解用戶的習性,了解用戶的群體。
  • 應該建立一個體系,設定規則,讓用戶自我進化。無法自我進化的系統是沒有任何生機的。
  • 人是環境的反應器。在電腦上,更多是對他人的轉發和評論,在手機上,更多是反映當下的狀態。朋友圈不做導入照片也是基於這個原則。 ★
  • 人是懶惰的,不愛學習的,沒有耐心的。
  • 時尚是驅動力,當大家都在用,你不用就落伍了,這種暗示的力量是強大的。
  • 互聯網很容易產生連鎖反應,如果太工具化,就很難產生連鎖反應,就無法讓用戶幫你傳播。因此時尚是重要的。
  • 群體是烏合之眾。
  • 人性化就是以己推人。
  • 需求是滿足人的貪嗔癡。
  • 用戶的反饋只是幫助你了解他們的想法,需要抽象歸納。
  • 從用戶的使用反饋感受用戶的潮流,這是全局的感受。
  • 做的時候要想,不是在做一個功能,而是滿足用戶的訴求。
  • 心理滿足的驅動力,遠勝於工具甚至省錢。
  • 爽勝過功能。
  • 只抓主場景,不做全功能。
  • 此前微信一直不做 PC 版的原因:電腦相比手機,無法做到一直在線。做 PC 版,會破壞持續在線的認知,以後聯繫人想要找你,便不會第一時間想到微信。
  • 微信會朝著 push 平台的方向發展,連接用戶與產生信息的第三方。 ★
  • 二維碼是手機的入口,連接現實與手機的橋梁。
  • 忘記過去的數據甚至經驗,對當下和未來趨勢的洞察才重要。

設計篇#

  • 產品是進化來的,不是規劃來的,有 DNA 的產品才會進化,DNA 是產品的價值觀和認知。
  • 先做產品結構,然後才是功能細節。
  • 功能模塊之間應該是有機聯繫的。
  • 設計就是分類。
  • 抽象方能化繁為簡。
  • 找到需求背後的本質需求。
  • 面向場景設計。
  • 讓功能存在無形之中,不用刻意展示給用戶。
  • 手機是肢體的延展。
  • 寧愿損失功能也不損失體驗。
  • 做類型設計,不做具體的實例,讓用戶自己使用出具體的實例。簡單來說就是做通用的而非定制的。 ★
  • 極簡方能不被超越。
  • 如果一個特性不讓人興奮,還不如不做。
  • 好奇心是產品經理的驅動力,你不可能理解不感興趣的需求。 ★
  • 不要一次性做細,因為用戶的使用和心態我們是不知道的。
  • 沒有自然增長,不必推廣。
  • 如果解決方案非常複雜,一定是問題錯了。
  • 你的價值觀決定了產品的特性。
  • 考慮用戶會產生什麼行為,是正面激勵還是負面的,最終是正反饋還是負反饋。

氣質篇#

  • 有改變舊世界的意願。
  • 有自己的理念和願景。
  • 不必羅列新功能。
  • 蘋果的產品買的是整體的體驗,只有不好的產品才拿性能去騙人。
  • 不用「吧」,比如立即註冊吧;不用「哦」,比如「網速很慢哦」,很暧昧的感覺,不知道想幹什麼;不用勉強用戶的句式,比如「你還不邀請朋友」;不用「成功」,比如「已保存成功」,有「已保存失敗」嗎 ?

UI 篇#

  • UI 最重要的就是條理清晰。
  • 做得不好才用 tip。
  • 一定是你自己理解的才是你自己的。 ★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