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本书整理自 2012 年张小龙的内部演讲,演讲的 PPT 网上有,很多人也看过,但本书更能体现张小龙的观点。前两年这本书出版了实体书,微信读书也上线了不公开的版本,朋友私信分享给我,当天就读完了。
在批判微信成为共识的当下,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理由是张小龙对微信许多设计的坦诚,为什么做摇一摇,为什么做附近的人,为什么长时间不推出 PC 版,如何设计朋友圈…… 这些书中都有他的思考,他也没有讲一些大而空的理论,而是结合个人的体验、经验、想法进行推演,俗话说就是很「接地气」,我称之为「坦诚」。类似的还有做了网易云音乐的王诗沐,他在《幕后产品》这本书中的叙述也是如此。
读者不一定需要认同他们的观点,但可以从他们的思考中收获新的思考。
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笔记,可以看到许多设计之初的原则,始终没有变过,这些原则可以说是塑造了现在的微信,相较于一些朝令夕改的产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地方。
笔记#
用户篇#
- 用户是人,要了解用户的习性,了解用户的群体。
- 应该建立一个体系,设定规则,让用户自我进化。无法自我进化的系统是没有任何生机的。
-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在电脑上,更多是对他人的转发和评论,在手机上,更多是反映当下的状态。朋友圈不做导入照片也是基于这个原则。 ★
- 人是懒惰的,不爱学习的,没有耐心的。
- 时尚是驱动力,当大家都在用,你不用就落伍了,这种暗示的力量是强大的。
- 互联网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如果太工具化,就很难产生连锁反应,就无法让用户帮你传播。因此时尚是重要的。
- 群体是乌合之众。
- 人性化就是以己推人。
- 需求是满足人的贪嗔痴。
- 用户的反馈只是帮助你了解他们的想法,需要抽象归纳。
- 从用户的使用反馈感受用户的潮流,这是全局的感受。
- 做的时候要想,不是在做一个功能,而是满足用户的诉求。
- 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于工具甚至省钱。
- 爽胜过功能。
- 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
- 此前微信一直不做 PC 版的原因:电脑相比手机,无法做到一直在线。做 PC 版,会破坏持续在线的认知,以后联系人想要找你,便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微信。
- 微信会朝着 push 平台的方向发展,连接用户与产生信息的第三方。 ★
- 二维码是手机的入口,连接现实与手机的桥梁。
- 忘记过去的数据甚至经验,对当下和未来趋势的洞察才重要。
设计篇#
- 产品是进化来的,不是规划来的,有 DNA 的产品才会进化,DNA 是产品的价值观和认知。
- 先做产品结构,然后才是功能细节。
- 功能模块之间应该是有机联系的。
- 设计就是分类。
- 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 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需求。
- 面向场景设计。
- 让功能存在无形之中,不用刻意展示给用户。
- 手机是肢体的延展。
- 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 做类型设计,不做具体的实例,让用户自己使用出具体的实例。简单来说就是做通用的而非定制的。 ★
- 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 如果一个特性不让人兴奋,还不如不做。
- 好奇心是产品经理的驱动力,你不可能理解不感兴趣的需求。 ★
- 不要一次性做细,因为用户的使用和心态我们是不知道的。
- 没有自然增长,不必推广。
- 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
- 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产品的特性。
- 考虑用户会产生什么行为,是正面激励还是负面的,最终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
气质篇#
- 有改变旧世界的意愿。
- 有自己的理念和愿景。
- 不必罗列新功能。
- 苹果的产品买的是整体的体验,只有不好的产品才拿性能去骗人。
- 不用「吧」,比如立即注册吧;不用「哦」,比如「网速很慢哦」,很暧昧的感觉,不知道想干什么;不用勉强用户的句式,比如「你还不邀请朋友」;不用「成功」,比如「已保存成功」,有「已保存失败」吗 ?
UI 篇#
- UI 最重要的就是条理清晰。
- 做得不好才用 tip。
- 一定是你自己理解的才是你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