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叶星优酸乳

叶星优酸乳

阅读是砍向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twitter
tg_channel
mastodon

社会运行不靠仁义道德,但父母为何先教它们?

photo by Jelle de Gier on Unsplash

此前频道有个问答,摘录如下:

问:

你好,频道主。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但是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所以想请教一下前辈。就是为什么社会运行的规则从来都不是仁义道德,而人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先教给他们善良、为他人着想等品德?谢谢频道主。


答:

首先,我不是前辈哈,和你大概率是同龄人,或者稍微比你大上几岁,不用这么客气。

其次,我尝试说下我的理解:你想不出所以然来,是因为社会运行规则与教育这两者不是一个东西,主导的角色、目的等都不同,因此,尝试在其中寻找共同之处,大概率是无用的。

但这个思考是有意义的。一个正常的社会,规则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规则做硬性约束,道德做软性(意识)约束。你愤怒时打人,会受到惩罚,这是法律的约束;但你不会轻易打父母,这是因为你首先会受到道德的约束。

能不能只用道德做约束呢?不能。因为道德无法做到具体的约束,也就失去了约束的意义。社会的运行需要约束,是因为没有约束就乱成一团了,谈何运行呢?因此,需要一样东西来约定彼此的言语行为,做到有规矩,成方圆。

虽说历史书上讲大部分的朝代都是推崇儒家,主张仁德治国。其实不然,自秦朝以来,都是外儒内法,维持帝国运行主要以法家的方式,辅以儒家的思想,后者最大的作用就是统一意识形态,给予统治者正当性,维护社会稳定(例如清朝顺治帝颁布《六谕》,将意识形态宣传明文化渗透至乡村,详见之前的推送)。

人们教育孩子,为啥多在道德方面呢,我的理解是,关于规矩的部分,他们本身了解也有限,而且也会有其他人来教授,因此会集中在「看得见」的道德部分。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希望孩子能「做个好人」;相对的,政府不是不希望大家做个好人,但它根本的目标是社会能够「稳定」运行。


前段时间在病房听到不少故事,其中就不乏农夫与蛇的类型。

比如老杨,以前开荒勤奋,耕地多,其中有块地正好在大路与邻人的地之间,以前,邻人每次去耕作都得绕很长的路,他于心不忍,借了一块地方让邻人方便通过。久而久之,邻人不提归还,甚至在几年前高速路征地时,邻人为了获得补偿,据为己有……

另一则也类似,老张多年前走出大山,老家的田地租借给一人,几年后老张回去,发现自己的地变小了,少了几分(一亩为十分)。各种询问才知道,所借之人并不爱护自己的地,隔壁地的人耕土时,一年占用一些,多年过去,竟占去了好几分。他纠集众人讨个说法,最终拿回了土地。说这个故事时,他告诫其他病人,凡是像他这样租借田地的,得留个心眼,最好在地界挖出几十厘米,填入水泥,再回填泥土,以后有纠纷,挖开土地即可辨别地界。

结合近期阅读的一本书 —— 成书于明代的《骗经》,列举了许多哄骗劫盗的故事,不得不感叹,社会险恶,防不胜防。

回想此前频道的这个问答,觉得自己想得片面了。社会的确不靠仁义道德运行,在具体的规则(法律)之外,还存在许多中间地带,如果父母没有道出其中的运行规则,而仅仅传授仁义道德,显然是不称职的。许多父母的不称职,不一定是主动选择的,可能是被动的,一方面他们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被「仁义道德」的儒家思想影响,而忽略了社会运行的现实。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