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叶星优酸乳

叶星优酸乳

阅读是砍向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twitter
tg_channel
mastodon

請回答 二〇二二

核酸、封控、屯糧、吶喊、開放、屯藥──二〇二二就這樣過去了。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經歷了以上的一個或多個階段,我自然也不例外。其中的心酸苦楚,講得太多了,實在不必再講。

那還有什麼可以講的呢?回望這一年,似乎和前兩年一樣空白,除了家和工作地,幾乎沒有去過任何地方。身體無法在路上,也只能讓心靈在路上了──讀書、觀影,只剩下這兩個方面可以回顧下。

今年讀了什麼?#

image.png

今年有記錄的書籍標記共 86 本,完整的閱讀列表可以訪問這裡,裡面有個人的簡評和評分,如果要說最推薦什麼書,4.7 分以上的都推薦。

三月,養成了以月為周期總結閱讀記錄的習慣。九月,為践行「讀有所記,思有所痕」,開始在「隨機漫談」記錄當日啟發。

電影《卡薩布蘭卡》裡有句話說得好:如今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中學時期聽到這句文藝又裝逼的台詞,一下子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

年中和朋友去萬聖書園買書,聊起最近看的書,我笑稱今年開始喜歡讀一些政治、社會、哲學方面的書,興許是老了,開始追求一些永恆的東西。

閱讀,會影響一個人的氣質;同樣,一個人的經歷也會影響他的閱讀偏好。譬如我今年的閱讀,有著明顯的傾向,那就是探究中華大地下的種種疑惑行徑之為什麼。

  • 為什麼會「特立獨行」地推行動態清零?
  • 為什麼會層層加碼?
  • 為什麼人民甘受封控之苦?
  • 太多太多為什麼……

先說結論,我沒有找到答案,但我並非一無所獲。

一開始,我嘗試去周樹人的雜文和諷刺小說中尋找答案,我看到百年前的人和當今的人沒有太大的區別。《祝福》裡可憐的祥林嫂,甚至比徐州豐縣那個被鐵鏈鎖住的婦女還要「幸福」,我們能說這是進步嗎?

接著我遇到了閻連科,他用小說講述那些無法記錄的真實故事。《為人民服務》裡深入人心的口號,是否已經淪為僅限特權階級?恰如張宏傑描述的飢餓的盛世──少數人的盛世,由大多數人鋪就。而我們當中的許多人,作為後來者、局內人,卻仍舊聽口號而振奮,數盛世而自豪,這不應該值得反思麼?

文學終究只是記錄與反思,能夠回答「是什麼」,而要探究「為什麼」,還需要借助其他的書籍。

從孔飛力的清王朝思考,到傅高義、周雪光等學者的近現代研究;從 1768 年的叫魂案,到 1958 年起始的三年大饑荒,再到 1966 年起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數百年來,這片土地上很多東西都改變了,但總有一些東西始終無法改變。

我讀楊繼繩的《墓碑》時,一開始讀得很慢,因為那些文字宛如尖刀刺進心臟,久久不能呼吸。而後越讀越快,一是各地人民的遭遇大抵相似,除了「慘」再無其他;二是事態的發展和歷史如出一轍,我甚至能預測後續的發展。當知道類似的事情數十年又會再來一次,這種無力感壓得人透不過氣。

我沒法繼續寫下去,但我不會停下探究的腳步。或許有一天能夠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又或者能夠等到答案的降臨。在此之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健康,留住記憶,繼續思考。

今年看了什麼?#

image.png

今年共標記了 64 部影視,感謝它們給我無聊的生活帶來一絲樂趣,完整列表見這裡。大陸新推出的影視幾乎沒在看了,因為我不想把寶貴的生命浪費在低劣的產品上──盡管我知道這並不完全是影視從業者的原因。

一些老片還是值得看的,例如黃建新的都市三部曲:《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站直囉,別趴下》。九十年代的影視圈,湧現出了一大批不錯的電影,只可惜這樣美好的時光維持不了多久。

對比之下,台灣的影視圈時不時還會給人一點驚喜,例如《血觀音》、《大佛普拉斯》、《陽光普照》,盡管它們並非今年推出的,但仍舊讓我對未來抱有期望。

今年還接觸了一個播客叫「反派影評」,有幾期播客講述中國電影為何墮落至今,值得一聽:

國產片不給力,幸虧還有外語片。今年八月看完《風騷律師 第六季》後,我感嘆:今年的美劇就看到這了。果真,此後再也沒有看到這麼精良的劇集。十一月,《行屍走肉 第十一季》也迎來了大結局,陪伴了整個青春的喪屍們也說了再見。

小結#

寫完之後,我才發現行文過於悲觀,但實際並非如此。我很慶幸今年能夠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卡拉馬佐夫兄弟》給我極大震撼。如果我遠行只能帶兩本書,一本是《卡拉馬佐夫兄弟》,另一本是朱光潛所譯的《歌德談話錄》,後者長期是我的床頭書,每次翻閱都能帶給我平靜。

扣一下本文的開頭,這幾年的經歷,讓大眾形成了「寧可信其有」的心態。大多數情況下竟然還真應驗了,這才是當下的荒謬之處。

當然,今年也並非全是爛事,抽空去了海邊,去了環球影城…… 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足以讓我滿足,願二〇二三有更多這樣的小事。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