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叶星优酸乳

叶星优酸乳

阅读是砍向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twitter
tg_channel
mastodon

请回答 二〇二二

核酸、封控、屯粮、呐喊、开放、屯药──二〇二二就这样过去了。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经历了以上的一个或多个阶段,我自然也不例外。其中的心酸苦楚,讲得太多了,实在不必再讲。

那还有什么可以讲的呢?回望这一年,似乎和前两年一样空白,除了家和工作地,几乎没有去过任何地方。身体无法在路上,也只能让心灵在路上了──读书、观影,只剩下这两个方面可以回顾下。

今年读了什么?#

image.png

今年有记录的书籍标记共 86 本,完整的阅读列表可以访问这里,里面有个人的简评和评分,如果要说最推荐什么书,4.7 分以上的都推荐。

三月,养成了以月为周期总结阅读记录的习惯。九月,为践行「读有所记,思有所痕」,开始在「随机漫谈」记录当日启发。

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句话说得好: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中学时期听到这句文艺又装逼的台词,一下子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

年中和朋友去万圣书园买书,聊起最近看的书,我笑称今年开始喜欢读一些政治、社会、哲学方面的书,兴许是老了,开始追求一些永恒的东西。

阅读,会影响一个人的气质;同样,一个人的经历也会影响他的阅读偏好。譬如我今年的阅读,有着明显的倾向,那就是探究中华大地下的种种疑惑行径之为什么。

  • 为什么会「特立独行」地推行动态清零?
  • 为什么会层层加码?
  • 为什么人民甘受封控之苦?
  • 太多太多为什么……

先说结论,我没有找到答案,但我并非一无所获。

一开始,我尝试去周树人的杂文和讽刺小说中寻找答案,我看到百年前的人和当今的人没有太大的区别。《祝福》里可怜的祥林嫂,甚至比徐州丰县那个被铁链锁住的妇女还要「幸福」,我们能说这是进步吗?

接着我遇到了阎连科,他用小说讲述那些无法记录的真实故事。《为人民服务》里深入人心的口号,是否已经沦为仅限特权阶级?恰如张宏杰描述的饥饿的盛世──少数人的盛世,由大多数人铺就。而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作为后来者、局内人,却仍旧听口号而振奋,数盛世而自豪,这不应该值得反思么?

文学终究只是记录与反思,能够回答「是什么」,而要探究「为什么」,还需要借助其他的书籍。

从孔飞力的清王朝思考,到傅高义、周雪光等学者的近现代研究;从 1768 年的叫魂案,到 1958 年起始的三年大饥荒,再到 1966 年起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数百年来,这片土地上很多东西都改变了,但总有一些东西始终无法改变。

我读杨继绳的《墓碑》时,一开始读得很慢,因为那些文字宛如尖刀刺进心脏,久久不能呼吸。而后越读越快,一是各地人民的遭遇大抵相似,除了「惨」再无其他;二是事态的发展和历史如出一辙,我甚至能预测后续的发展。当知道类似的事情数十年又会再来一次,这种无力感压得人透不过气。

我没法继续写下去,但我不会停下探究的脚步。或许有一天能够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又或者能够等到答案的降临。在此之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健康,留住记忆,继续思考。

今年看了什么?#

image.png

今年共标记了 64 部影视,感谢它们给我无聊的生活带来一丝乐趣,完整列表见这里。大陆新推出的影视几乎没在看了,因为我不想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低劣的产品上──尽管我知道这并不完全是影视从业者的原因。

一些老片还是值得看的,例如黄建新的都市三部曲:《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站直啰,别趴下》。九十年代的影视圈,涌现出了一大批不错的电影,只可惜这样美好的时光维持不了多久。

对比之下,台湾的影视圈时不时还会给人一点惊喜,例如《血观音》、《大佛普拉斯》、《阳光普照》,尽管它们并非今年推出的,但仍旧让我对未来抱有期望。

今年还接触了一个播客叫「反派影评」,有几期播客讲述中国电影为何堕落至今,值得一听:

国产片不给力,幸亏还有外语片。今年八月看完《风骚律师 第六季》后,我感叹:今年的美剧就看到这了。果真,此后再也没有看到这么精良的剧集。十一月,《行尸走肉 第十一季》也迎来了大结局,陪伴了整个青春的丧尸们也说了再见。

小结#

写完之后,我才发现行文过于悲观,但实际并非如此。我很庆幸今年能够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给我极大震撼。如果我远行只能带两本书,一本是《卡拉马佐夫兄弟》,另一本是朱光潜所译的《歌德谈话录》,后者长期是我的床头书,每次翻阅都能带给我平静。

扣一下本文的开头,这几年的经历,让大众形成了「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大多数情况下竟然还真应验了,这才是当下的荒诞之处。

当然,今年也并非全是烂事,抽空去了海边,去了环球影城…… 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足以让我满足,愿二〇二三有更多这样的小事。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