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会变,志趣也会变。几年前第一次读《歌德谈话录》时,我非常喜欢,当年淘到的是一本旧书,朱光潜译本,出版于改革开放初期,纸张都泛黄了,但毫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每天睡前读几节,仿佛和歌德炉边谈话。
这次重读,发现没有那么喜欢了,书还是那本书,我也还是那个我,但思想略微成熟了,没有那么容易被歌德的魅力所折服。
虽然这么说,但依旧推荐这本书,是一本可以作为枕边书的好书。
《歌德谈话录 全译本》#
2024-06 重读。
洪天富所译的《歌德访谈录》全译本,是了解歌德很好的材料。我之前所读的朱光潜的节选译本,删去了「庸俗」部分的歌德,没有完全呈现歌德的全貌,此前认为不太好。但读完全译本,我觉得也没太大差别,甚至觉得节选得好,作为美学家的朱光潜,能够很好地把握歌德在创作、艺术、诗歌等方面的特点,略去的颜色学等零碎的部分,该部分我也觉得稍显多余。
《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通论类型,比较有名的有两个人出的书,一个是蒋廷黻,另一个是徐中约。前者更像是长辈讲历史,口语化,流畅,部分观点比较主观,但考虑到首次出版时间为 1938 年,讲述的是往前一百年的内容,可以理解;后者则更加学术,完整。个人更偏向于后者。
《中国史纲》#
本书虽说是史纲,但其实是一部残本,只有从夏商周至东汉初年的内容。
该书原计划由几个人一同撰写:汉代以前由张荫麟亲自操刀,唐以后按照计划由吴晗负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历史交给千家驹去编写,近百年来的中日战争和中日关系,则由对中日关系有很深研究和资料积累的王芸生负责。各方面负责者将稿子完成后再由张荫麟按照总体构想统筹改定。
然而因各方面原因,只有张荫麟在 1940 年完成了自己的部分。加之张荫麟 1942 年英年早逝,这部书就成了他的绝唱。
《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
这本书写得很好,从财政的角度,探索政府的行为模式。书名《以利为利》挺有意思,取自儒家:
- 孔子:「放于利而行,多怨。」 —— 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只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很多怨恨。
- 曾子:「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 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一个国家不能把追求利益作为根本目标,而应当以符合道义作为根本目标。
- 孟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如果国家的上层和下层都在争夺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唯一可惜的是,该书的数据有些久远了,大多是 2003 年以前的。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这段非常鸡汤,但也表明,一个人有决心做某件事时,大概率是能够做出点什么的。作为一个成年人,这种调调已经无法打动我了,打动我的是,圣地亚哥的心态转变。
他爱好云游四方,于是成为了牧羊人。然而,牧羊与他理想的云游四方还是有差异的,毕竟,草地来来去去就是那几片,他早就看腻了。
更为重要的是,羊群并没有带给他更多,它们只会一味地寻找食物与水源。羊群,就好比身边不求上进的安于现状的人。水晶店的老板就是这样的人,「我不想再变了,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变。我对自己的一切已经非常习惯了。」
只有离开羊群,才会遇到更多的可能。
圣地亚哥并非一下开悟并完成转变的,他经历过欺骗,遇到过心动的人,遭遇过危险,甚至动摇过,想重新回去牧羊 —— 我已经熟悉了羊群,它们不会让我费很大力气,并且能讨我喜欢。
是啊,遭遇过困难时,谁不想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做熟练的事情?这是再平常不过了。
但他没有,他选择继续前进,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这一路的成长转变,真实又激励人心,这才是这部书的灵魂。
《马可瓦尔多》#
第 N 次尝试读卡尔维诺失败,体会不到他的文字。但,非常喜欢其中的一章:下错了的车站。这章妙极,想象力丰富、飘逸,结尾有点出乎意料,但前文已经暗示过蛮多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