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叶星优酸乳

叶星优酸乳

阅读是砍向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twitter
tg_channel
mastodon

讀記|二〇二三・十二:卡爾維諾、朱令、馬斯克等

image

前言#

二〇二三最後一個月了,把標記了許久的卡爾維諾拿出來讀 —— 這個從我認識王小波開始就好奇的作家。讀了幾本之後,發現自己並不是他的讀者,雖然能讀出些許作品的精妙,但無法欣賞太多。期間順便重讀了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岔的花園》,也有同樣的感受。於是,還是循著自己的愛好讀其他的書了。

本月讓我最感慨的是兩本非虛構書籍:《農民自殺研究》、《朱令的四十五年》,尤其是前者,題材我喜歡,內容也詳實,讓我得到兩種愉悅:自殺現象的新知識收穫以及社會學分析框架的理論學習。

以下是本月的精神食糧:


《埃隆・馬斯克傳》#

image.png

讀完以後,很符合我對馬斯克的印象:精力充沛,情緒不穩定,職場 PUA 大師,追求風險與刺激,對產品精益求精,有自己的原則和世界觀。

有人選串爆,因為他能帶社團打上月球,我選馬斯克,因為他能帶人類打上火星。世界需要他這樣的能人去開拓創新,但我想不會有太多人想要和他一起工作。

《深度學習革命》#

image.png

這個譯名真是垃圾,國內的譯者就喜歡套一些不著調的宏觀大詞,曲解了主旨,同時拉低整本書的格調。 就說這個「革命」吧,這本書英文書名是:Genius Makers: The Mavericks Who Brought AI to Google, Facebook, and the World,哪句話和革命有關,革了那個行業的命?你直譯成「天才製造者:將 AI 帶入 Google、Facebook 和世界的特立獨行俠」都好過這個俗不可耐的「深度學習革命」。

吐槽完了,這本書寫得還是很精彩的。作者是一個講故事的能手,開篇從一場神秘的拍賣開始,然後圍繞著傑夫・辛頓以及他相關的人展開,將這些年熱門的人工智能項目以及相應的大牛串起來,讀起來很過癮。

百度很早期就參與了這場競爭,得益於兩個人:余凱、陸奇。在當時各大公司還不怎麼信任深度學習時,余凱說服李彥宏參與競拍傑夫・辛頓的團隊,甚至持續競拍到了最高價,但辛頓最後還是選擇了 Google,或者說他心中早就有了選擇,最終以 4400 萬美金結束了競拍。雖然百度沒有如願將這位未來的圖靈獎得主收入麾下,但這次競拍成功讓李彥宏感受到了深度學習的價值。

然後是陸奇,進一步推動了百度的深度學習項目以及自動駕駛研究 —— 這是他在微軟無法實現的抱負,他期望的是,通過自動駕駛,推動研究人員去解決一系列的技術難題,從而保證不被甩在後面。

但,即使是如此早期就加入其中,百度依然沒有做出很驚艷的產品,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農民自殺研究》#

image.png

書中分了三種社會構成:團結型社會、分裂型社會、分散型社會。宗族氛圍、祖先崇拜由濃厚到淡泊,也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封建性由強到弱。不同的社會構成及地方文化,誘發的自殺現象各不相同。

封建性的社會結構特徵對於年輕婦女來說是一種殺人文化,對於老年人來說則是一種保護文化;而現代性的社會結構特徵對於老年人來說卻是一種殺人文化,對於年輕婦女來說恰恰是一種保護文化。

看演變,團結型社會是分散型社會的過去,分散型社會是團結型社會的未來,如果國家沒有出台針對性的政策,老年人自殺的情況想必會愈演愈烈。就如書中老人說的:該吃掛面的吃掛面(指上吊),該喝糖漿的喝糖漿(指喝農藥)。

書中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人們對自殺這一概念的理解。調查時發現,人們認為那種患病之人選擇喝藥或者上吊,並不認為是自殺,而是「順條道兒」。在他們的意識裡,死是早晚的事情,只不過提前了而已。對於那種被逼自殺的,才稱作是自殺。作者到後面章節才提到這個事情,不知道有沒有干擾到前面的調查。

另外,在農村這種消息傳遞極為迅速的地方,自殺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例如團結型社會中,自殺可能會引發「打死人」事件(注:自殺者宗族的人來求公道,往往會導致暴力事件),於是受了委屈的女性就會利用這一情況來報復性自殺。分散型社會中,老人多是因為病痛、失能而又得不到子女養老,於是選擇自殺,這同樣會給其他老人警示,如果不自殺則會淪落到餓死這類悲慘的結局,因此他們會傾向於選擇更「體面」的自殺來了結自己的一生。

《朱令的四十五年》#

image.png

一口氣讀完 《朱令的四十五年》,被巨大的無力感包圍。

朱令兩次被投毒重金屬鉈,成人致死量 12mg/kg,而朱令經過全身換血 8 次後還能檢測出超 1g 的劑量,讓人不寒而栗。朱令臥床幾十年至今,如果說投毒者罪該萬死,而協和醫院、清華大學則難逃其咎。

書中物化二班班長張利的一句話一針見血:朱令倒霉就倒霉在她一連碰到幾個「名譽高於一切」的情況。這個所謂的「情況」很明顯,一個是協和醫院的高傲延誤了診斷,一個是清華大學的避責誤導了判斷,然後就是來自未知的力量干擾了調查。

頭髮脫落、失明、切開氣管…… 朱令太慘了,她能忍痛堅持至今,猶如她那不服輸的性格,仿佛在向命運和不公抵抗,在等待真相水落石出。然而,真相也許不會再公布了,一來年代久遠證據缺乏,二來可能的兇手背景過於強悍,三來這是蒙羞的事情,無論是什麼機構,都不會想要重提此事,他們所期望的也許是這件事盡快隨著朱令以及兩個老人的離去而隱入塵煙。

12 月初剛讀完關於她的這本書,12 月 23 日,朱令去世。她終於解脫了。

《創造》#

image.png

如果是一個創業者,或者要創作點什麼,這本書可以帶來一些啟發。

看完之後我發現,即使像作者這樣的厲害人物 —— 創業、打造 iPod 和 iPhone、繼續創業、被谷歌收購 —— 也免不了遇到傻逼隊友和傻逼老闆,他的創業公司 Nest 被谷歌收購的幕後故事太有意思了,那種頭腦發熱做決策的老闆,好像全世界都一樣 —— 當然,這可能是作者的怨念。

《靈魂與心》#

image.png

東方人與西方人在世界觀、人生觀上的見解不同,比如對於不朽,西方人認為死後到另一個世界,而東方人則認為死後仍舊停留在這個世界。身體雖死,而其德行思想可以長存於世。

古來大偉人,其身雖死,其骨雖朽,其魂氣當已散失於天壤之間,不再能抟聚凝結;然其生前之志氣德行,事業文章,依然在此世間發生莫大之作用。則其人雖死如未死,其魂雖散如未散,故亦謂之神。—— 錢穆《靈魂與心》

這就是為什麼叔孫豹要強調「立德、立功、立言」。

要想做到不朽,個體是無法完成的,需要融入群體之中。小己生命之有限,大己生命之無限,小己為人,大己為天。我的生命,來源自祖先,延續於子孫,我是這無限不朽之一環。想必這就是為什麼把祖先供奉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也是為何儒家把「無後」當做最大的不孝。

誠然,時代在進步,文化在交融,一些東西已不符合當下。譬如,但凡有人說我「不尊重祖先,斷了香火」此類屁話,我則會反問「你爺爺的爺爺叫什麼名字,做了什麼好事?如果你不知道,又拿什麼來堅信你的後代會記得你?」

然而,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辯證彼此之對錯,而在於幫助我們了解古人是如何思考的,以及當下的部分文化為何如此。

《小徑分岔的花園》#

image.png

完全是奔著名聲讀的,很多年前讀過,沒讀懂,最近又讀了幾遍,稍微懂了一些。嚴格來說,這不是小說,是博爾赫斯表達自身的想像,具體來說是對宇宙、時間等主題的想像。

表面上是一個間諜通過謀殺同名漢學家來傳達情報,實際讀進去之後,會發現許多詭異之處,例如余準要去艾伯特家,還沒開口詢問,小孩就事先知道並準確傳達路線,地點正好是他小時候的花園,艾伯特正好是研究他祖父的漢學家…… 許多巧合甚至矛盾之處,恰恰是博爾赫斯想要探討的內容 —— 我們看到的故事是線性的,線性裡又透露著詭異,而這些詭異之處,也許可以用多時空重合來解釋。在不同时空下,所有事情都在同時發生,只不過選擇不同而導致路徑不同,也就是分岔了。小說呈現出來的故事,可能是多個選擇下融合的結果。

萬幸,這篇內容區區幾十頁,即使讀上幾遍也不會太累。慕名而來,知趣而去。

《樹上的男爵》#

image.png

不下樹的柯希莫,和不下船的 1900(《海上鋼琴師》主人公)很像,他們有自己的追求,有獨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最後也都傳奇般消失,仿佛不曾來過,這樣的人只存在於虛幻之中。

《不存在的騎士》#

image.png

不存在的騎士比任何存在的騎士更有騎士精神,不存在的騎士總是用過去證明自己「存在」。我們可以說這是騎士精神的消亡,也可以說這是當下的「騎士」的迷茫。

《分成兩半的子爵》#

image.png

這本書的開篇這樣寫道:1985 年夏天準備哈佛講學時患病, 9 月 19 日在濱海別墅猝然離世,主刀醫生表示自己未曾見過任何大腦構造像卡爾維諾的那般複雜精緻。—— 我想說:卡爾維諾到死也不會想到,他會在死後被開顱,更不會想到,後人竟然用他的大腦構造形容他的作品!—— 因為太多人讀完他的作品後用大腦構造清奇來形容,忍不住吐槽下。

回到本書,故事講的是一個被炸彈炸成兩半的子爵,一半是惡,一半是善,最後兩半都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決鬥時又合併成一個完整的人。沒有腦洞的確寫不出這麼奇怪的故事來。

如果事事都能分成兩半,世界會變得簡單許多。一個整體變成一半,則這一半會走向極端,不管是極端的惡,還是極端的善。

《看不見的城市》#

image.png

這本沒看懂。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本書接近一半的篇章,都是附錄,出版社夠雞賊的。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