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的 7 月份開始,我逐漸將寫日記這件事轉移到 Obsidian 上,是為寫日記的第三次迭代。
回想過去幾年寫日記的演進:日記的初代,用筆在筆記本上記錄;二次迭代,在電子筆記上記錄,這期間主要是用 eDiary 這款軟體1;三次迭代,依舊是電子筆記,但是這次用的是 Obsidian。至於和第二代有什麼區別,以下我將展開說說。
日記模版#
得益於 Obsidian 的模版,我可以按照模版快速插入各類格式,打開即寫。模版自由度很高,可以按照需求設定。我根據自己的需求,結合日常習慣,決定採取以下的模版,具體怎麼使用將在下文說明。
---
type: "daily"
date: {{date:YYYY-MM-DD}}T{{time:HH:mm:ss+08:00}}
---
##### 🎉 值得高興
1.
2.
##### 🎯 值得反思
1.
2.
##### ⏳ 間歇日記
-
間歇日記#
第一、第二代日記,一般的記錄流程是,在當天晚上即將入睡的時候翻出來,然後回想今天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接著花上十幾二十分鐘書寫下來。
這樣做的好處是,日記簡潔且重點突出,因為一般只會記錄一兩件重要的事情。但同樣也有壞處,那就是需要重新整理思緒,時間耗費較長,同時會漏掉一些重要的細節。另外,這種方式有個弊端 ——很容易間斷,如果因為什麼事情耽誤了,斷開幾天後就很難重新拾起。從此日記變成週記,週記變成月記……
電子日記很方便,拿起手機就可以記錄。所以我改變了此前的習慣 —— 不用非得等到 “焚香沐浴,端坐桌前” 才開始記日記,而是將日常都記錄下來 —— 所謂的 “間歇日記2”。
我是這樣使用 “間歇日記” 的:
- 記錄當下的想法 / 感受:“10:00 今天天氣大好,陽光晒得很舒服”
- 記錄發現的趣事 / 工具:“11:00 Dialogue 插件很棒,可以整理主題式的討論”
- 記錄工作狀態始末:“14:00 開始分析數據,預計四十分鐘”
通過 Obsidian,我可以快捷地鍵入當下的時間,然後進行輸入:捕獲一些零碎的真實想法,一些新的發現,以及在開始某項工作時迅速進入狀態,結束工作時清空大腦。
雖然會比較像流水帳,但是重在真實。而且,在當天即將結束的時候,我會快速瀏覽一遍,看下今天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以及值得反思的事情,然後簡單做下總結寫在開頭。
如果想要對某些事情展開,我就會在 “間歇日記” 下方繼續記錄,有時會洋洋灑灑寫上幾百字,有時只是幾句話。
關聯#
Obsidian 的雙鏈屬性,給書寫筆記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使得一系列的行為串聯起來,而不是以前的相互孤立。
例如 《亞馬遜編年史》
這本書我很早就開始讀了,筆記庫裡已存在該書,如果當天某時某刻我開始讀它,我就會在間歇日記裡開始記錄,只需要鍵入關鍵詞,就能呼出它並快速輸入,並且將這本書和當天的日記建立了關聯。
這更像我們日常的狀態,一切都不是線性的,而是像神經網絡一樣的互相關聯。
總結#
這次日記迭代,主要是改變了記錄的思路,以及利用 Obsidian 提升效率,同時更關注各種行為之間的關聯。
通過這樣的方式践行幾個月後,給我帶來以下幾點:
- 不曾斷過日記
- 每篇日記少則數百字,多則上上千字
- 明顯感覺更充實:日記促使我記錄,記錄促使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