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翻完了《照片的本質》這本攝影界經典書籍,全書共 131 頁,像我這樣邊看邊做筆記,還帶著思考地閱讀,一個半小時就可以看完。整本書幾乎都是照片,只有極少量的文字用來闡述理論,可謂是惜字如金。個人評分 10 分。
作者是斯蒂芬・肖爾,大名鼎鼎。他是首位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的在世攝影師,是全球極富盛名的巴德學院攝影系主任,也是當下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
儘管這本書被奉為啟蒙經典,但是,對於剛接觸攝影的人來說,本書並不友好,因為它既無可實操的幹貨教程,也無炫彩多姿的大片,以至於看起來枯燥無味,因此引來了不少罵駡吐槽。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攝影哲學書,肖爾從物質、描述、心理三個層面闡述照片,同時分析攝影師是如何將鏡頭前的世界轉變成照片的。
物質層面#
在無限的世界裡,照片的四條邊緣線確定圖片的界限。
不管是通過相紙還是顯示屏觀看照片,照片影像都是平的、靜態的和有界限的。因此,照片是將無限的世界定格在有限的區域裡。另外,不同的材質會決定照片的視覺效果,例如黑白相片的影調層次受相片不同感光乳劑的影響。
照片從黑白到彩色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跨越。彩色照片直接反映了現實中的世界,因為這就是肉眼所見的景象;除此之外,色彩還會賦予照片其他的含義,例如一個時代或者一種文化。而黑白照片,則另有一番韻味,黑白灰的色調,沒有抢眼的色彩,使得觀者更專注於照片要表達的含義,去思考照片背後的故事,這也是一種留白的藝術。照片因觀者不同的經歷而能夠傳遞出千萬種不同的含義。
描述層面#
除了在攝影工作室之外,攝影師在現場面臨著各種複雜的視覺並置關係,攝影師每移動一步,這些視覺關係就會重新調整。
攝影是一門分析學科。攝影師與畫家的區別是,畫家從空白畫布開始作畫,攝影師從混亂中尋找秩序。也正因如此,照片只能描述世界的某一方面。在按下快門之前,攝影師往往已經構思好這張照片要傳遞的東西。在這一層面,平面、邊框、時間和聚焦是將世界轉換成照片的要素,這四個要素界定了照片的描述內容和結構。
如何理解這四個要素?
- 平面:世界是三維的,照片影像是二維的;
- 邊框:照片有邊緣,但世界沒有。邊框可以是一張照片向內延伸,也可以使其向外拓展,這取決於攝影師;
- 時間:世界隨時在變化,在按下快門的瞬間,照片定格了世界,確定了當下的含義;
- 聚焦:通過聚焦在二維的照片構建層次,描述空間的先後順序。
心理層面#
加里・維諾格蘭德十分清楚一幅照片如何能凝固動作和時間,因此,這幅人們在板凳上互動的影像才能如此引人入勝。攝影師高超的觀察能力會對照片的心理層面產生深刻的影響。這不是靠魔法變出來的。
在看一張照片時,每個人會因不同的閱歷而有不同的見解,這便是觀者的心裡構圖。同樣,攝影師也有自己的心裡構圖,拍出的照片則是傳遞著他當下的心裡構圖。照片的描述層面為心理構想提供框架,心理層面則會闡述、提煉和修飾描述層面的感覺。
心理層面雖與描述層面有區別,但心理層面受描述層面的一些構圖決定的影響:究竟從何處拍照片(觀察視點的選擇)、究竟包括什麼內容(邊框)、究竟何時按快門(時間)、究竟用聚焦平面來強調什麼內容(聚焦)。
因此,攝影師確定影像內容和構圖的基本形式手段就是:觀察視點、邊框、聚焦和時間。一張照片會反映攝影師決定以什麼形式運用這些手段,來傳達攝影師內心或視覺對照片的構圖。
建造心理模型#
在分析完以上三個層面後,肖爾開始介紹心理模型。何謂心理模型?這是攝影師對世界的洞察、適應和理解而構建起來的模型。在拍照時,攝影師的感覺會進入模型,同樣,模型也會進行調整,以適應攝影師的感覺,並最終影響一張照片的生成。
這是一個動態的、自我修改的過程,工程師稱之為「反饋回路」。它是觀察、理解、想象和意圖之間的一個複雜、持續和自發的互動過程。
關於這本書,我是常看常新。理解了肖爾的這套理論,在嘗試闡釋他精心挑選用以輔助講解的照片時,總能有所收穫。且書中的照片多是出自名家,大部分是上個世紀大師拍的黑白照片,高級灰真的是百看不厭,值得反復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