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叶星优酸乳

叶星优酸乳

阅读是砍向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twitter
tg_channel
mastodon

老北京饮食

image

今天中午去望京吃了一頓烤肉,餐館名字叫做烤肉劉。招牌下寫著碩大的幾個字 —— 老北京特色。

其實它不說這幾個字,我大致也能知道這是老北京的餐館,因為他的招牌早已把「老北京特色」貼臉上了 —— 產品 + 姓氏的命名方式,這是北京特色餐館最常用的套路。其他地方我沒見過如此命名的,可能也有,但是不會如此普遍。

對於品牌來說,一個好名字是極其重要的,甚至可以影響其傳播效果。那些拗口的名字,往往因為難以發音而導致傳播有限,而朗朗上口的品牌則對於宣傳來說事半功倍。對於家族來說,加入姓氏後,可以大大增強個人品牌在產品上的關聯程度,例如「李寧」「重慶雞公煲」「王老吉」。

我們熟悉的一些品牌,大多將名字放在首位,後面跟著產品名字。「張亮麻辣燙」「王守義十三香」等。但是老北京的不少特色餐館卻一反常態,將產品放在首位,而名字居後。例如今日所去的「烤肉劉」,又如「爆肚馮」「混沌侯」「豆汁何」「茶湯李」…… 這些老字號,往往是過去一些老手藝人在某個領域做得出類拔萃,為人稱道,於是眾人的稱呼逐漸演變為「產品 + 姓」。這種叫法的形成,估計是和北京話有關聯。北京話兒話音太強,字詞後習慣帶「兒」字,這放在姓氏後顯得不突兀,甚至帶著點親切。如果是姓氏放在產品前,串起來讀則有點不倫不類的了。這種命名,一方面認可了飲食產品的味道,另一方面加入了其姓氏作為區分,是一種莫大的肯定。而這些被大眾認可的個人品牌,逐漸發展起來成為一個地方品牌。當人們談起某個飲食產品時,就會立刻想到某個品牌,自然也會提到這個創始人的姓氏,但是這背後是誰就很少有人得知了。

當然,並非全部老北京特色的飲食餐館都使用這個命名形式,不然就那幾樣菜,幾個普遍的姓氏,組合後得出現多少重複的餐館,這樣也就失去了品牌的意義。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