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現在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情人節了,此前我還以為僅僅是牛郎織女相會的一個節日而已。
不怕笑話,七夕與情人節聯繫起來,我大概是在高中的時候才懂得這層關係。不過,在我老家,這天的確是一個節日,但和情人節沒有半毛錢關係,用我們那邊的話來說就是「過初七」。但凡用上「過」字,那說明這個日子很受重視,例如過年。武漢對早餐很受重視,稱為「過早」,可見一斑了。
說回我們那兒的初七,在這一天,家裡會邀請比較親的親戚過來吃飯。說是邀請,其實那會兒通訊不是那麼發達,到了這個日子親戚便「不請自來」了,大家歡聚一堂,拉扯家常。
而在這天之前,家家戶戶會準備一份特色小吃,我們稱為粑粑,其實就是麵粉所做的小吃,或煎或蒸。製作的過程大致如下,首先選好糯米去研磨成麵粉,這時麵粉是浸在水中的,因此需要用米袋包住麵粉,並用大石壓住擠出水分,估摸半天後取出麵粉晾曬風乾;接著準備材料佐料,粑粑分為兩種,一種是煎的,準備好肉末、花生碎、蔗糖等拌成餡。另一種是蒸的,需要去取芭蕉葉,裁剪成三十厘米長寬的矩形,放入鍋中蒸過。這個操作是為了防止芭蕉葉在包裹粑粑的時候太脆而開裂,而蒸過的芭蕉葉柔軟不易裂開,且帶著芭蕉的清香;一切準備妥當,把麵粉攤開,加上少許油水和麵,待能夠捏成形狀後便開始包粑粑。這是個技術活,作為男生的我一直沒有包出很好的樣子;兩種粑粑分別包好後,就可以分開處理了。蕉葉粑粑直接用蒸鍋蒸上,圓滾滾的粑粑就需要下油鍋煎過。
兩種粑粑各有特色。蕉葉粑粑糯中帶著蕉葉的清香,好吃也耐吃;煎粑粑則味道十足,一口咬下去,汁液順著嘴角流了出來,恨不得舔個乾淨。
正因為吃粑粑是這天的習俗,因此逐漸演變成「記得來我家吃粑粑」,而不是說「記得來我家過初七」。可見粑粑在這天的地位之重要。
一般來說,家裡面做三四斤粑粑即可招呼一兩桌人。一些人家裡親戚眾多,來往朋友更多,則會做上十幾斤的粑粑,滿滿的一大屋子。
不過,粑粑這東西倒也容易吃膩,自己家吃幾個,出去串門也被拉上吃幾個,瞧瞧哪家的味道好。不到兩天便膩了。又兼之粑粑用的糯米,經過油煎,很是上火,更是不能多吃。即使有親戚幫忙吃幾個,回家時還被塞上一袋,但還是會剩下不少,年年如此,但大家都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