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叶星优酸乳

叶星优酸乳

阅读是砍向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twitter
tg_channel
mastodon

必要性和可行性

image

在做決策的時候,我們常常需要考慮兩個元素:必要性、可行性

翻譯過來就是,必要性用於判斷這個事情有沒有必要去做,可行性用於判斷實際操作起來是否可行。一般來說,先考慮必要性,其次考慮可行性。因為前者是控制做與不做的大門,如果大門關上了(沒必要),那後者就不用考慮了。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顛倒過來,或者混在一起考慮,以至於影響決策的速度和質量。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舉兩個很實際的例子。

例子一:這個很複雜,不要輕易改動#

某一次開會提出了一個 idea,打算推出一個功能,而這個功能所在的業務模塊我很熟悉。在了解了背景以及要做的改動之後,我的大腦就在快速思考:這個改動涉及到哪些頁面,和哪些模塊耦合,牽涉多少業務…… 最後我的大腦給出一個結果:改動牽涉面很大,進而給出一個初步結論:不能輕易改動。

然後同事拍醒了我,我們應該先評估這個改動的價值,再往下決定怎麼做。如果價值很大,那就是有必要做,接下來才去思考如何實現。

有趣吧,最了解這個功能的我,一開始成了最反對改動的人──因為我太熟悉它了,思維一下子跨越到了如何做這一步,把困難這個元素加入了決策思維流程裡,影響了後續的判斷

先評估價值,再思考怎麼做,道理其實都知道,但到實際當中就很容易把握不準,觀察那些經常拒絕的人就知道了。

例子二:老闆定的目標太異想天開了#

想必,幾乎所有的公司員工,執行層面的朋友們都吐槽過這樣的事情:老闆定的 KPI 太離譜了!完全沒有考慮實際嘛。

我們承受著領導設定的 KPI,領導承受著老闆設定的 KPI,誰也沒好過誰。

一次和領導喝酒,領導說了她最新的理解:老闆設定的(不切實際的)目標,在我們看來是不懂實際業務,無理取鬧…… 但是站在老闆的立場,從行業和市場的角度來看,這是當前階段應該達到的業績,或者說應當成為公司現階段要達成的目標──屬於有必要去做成的事情。潛台詞就是,當前規模如果沒有達到相匹配的目標,那就是有可能淘汰的。

這樣的目標是有必要的,即使是不合理的──所以結論是,把這樣的目標當作期望,當成北極星,然後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情,達成可實現的目標。

轉變角度之後,心態就好多了。既不會片面覺得老闆制定的目標不切實際,也不會打亂自身的陣腳。


第一個例子想要說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普遍的決策思維偏差──先考慮可行性而忽略了必要性,在一定情況下是本末倒置了。

第二個例子想要說明,當我們面對一些看似「不可行」的事情時,不妨換個角度看看,這個事情是否是必要的。如果是,那就想辦法克服;如果不是,那就想辦法逃離。

近期在看《鄧小平時代》這本書,在決定是否要進行改革開放時,黨內是存在兩個極端意見的,保守派認為這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而且國家剛從文革走出來,千瘡百孔,不能這麼折騰;改革派認為,必須要改革,尤其是鄧小平等人訪問了新加坡、日本等經濟飛速發展的國家之後,更是堅定了改革的信念──必須要改革,不改革只會越來越落後。

有了這個必要之後,鄧小平要做的就是盡量避免黨內衝突,例如提出並強調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沒有偏離社會主義,而是在初級階段進行探索),例如提出劃分特區並強調是經濟特區(實際擁有眾多政策特權,但為了避免被認為是政治特區,故叫做經濟特區)…… 這些都是在執行層面的巧思

因此,在做決策之前,不妨先考慮必要性,再去考慮可行性。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