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熱門的賽事當屬東京奧運會。當看到有中國選手因為某些原因失掉比賽的時候,我內心總會想起劉翔。那個曾經的國家英雄,僅僅是因為受傷退賽就激起了全國網友的憤怒,捧得多高,就踩得多狠。現在過去十幾年了,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嗎?
讓人難過的是,這種事情依舊在發生。女子 10 米氣步槍中國選手王璐瑤未進決賽後在微博道歉,卻被網民指責「失敗了還有心思晒自拍」,評論區一片語言暴力…… 讓人欣慰的是,現在暴力只局限在網路上,沒有十幾年前那麼激烈,不至於寄刀片。
聯想起其他的事件,我不禁思考:為什麼現在大家這麼容易憤怒?
除了網路的匿名性給發言者增加了馬甲,以及網路的普及使得網友平均素質被拉低這些原因外,是否還有其他緣由呢?
我最近倒是發現一個點,就是網友們的攻擊存在一個相似的地方 —— 引起他們憤怒的並不是個體,而是他們所認為的個體背後那個更大的實體。例如王璐瑤的失敗,在他們看來這不是一個運動員的失敗,而是她背後代表的國家失敗,是損害了國家榮譽。同樣的,鄭州暴雨事件中,那些試圖去拍攝現場的人,被眾多網友攻擊,網友不關心拍攝者的目的是否是記錄真相,他們統統劃分為這是給國家抹黑,給「境外勢力」遞刀子。
當一個個體不再被當作個體去看待,而是被投射到一個巨大的實體,個體所做的事情,其中的緣由、細節都不再重要,也不會被關心。網友們關心的只是個體背後更大更宏觀的實體,或者說他們所認為的實體,而這個實體在很多情況下就是「國家」。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覺得這和中國的文化息息相關。
普遍認為,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有個顯著區別,那就是東方文化是恥感文化,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東亞各國都非常好面子,覺得做了羞恥的事情被他人知道後,這種掉面子的事情簡直比死亡更難受;西方各國則因為宗教的緣故,信奉天生有罪,因此需要不斷地贖罪。
加之中國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極為緊密且複雜,一個人的行為很容易被他人所知,因此也很容易招致各種評價。因為好面子,所以會在一些特定的場景投入巨大的精力、財力,只為了保住顏面。正如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中提到的那樣:
但在婚喪禮儀的場合,節儉思想就煙消雲散了。人們認為婚喪禮儀中的開支並不是個人的消費,而是履行社會義務。孝子必須為父母提供最好的棺材和墳墓。如前面已經提到,父母應盡力為兒女的婚禮準備最好的彩禮與嫁妝,在可能的條件下,擺設最豐盛的宴席。
如果一個人處理不好,他不僅自己覺得蒙羞,也會覺得給家庭、甚至家族蒙羞。在他人看來,這個人是沒有前途的,這個家族也不再享有相應的聲望。一個人的行為,會影響到家族外的人對家族的看法。
這種文化根深蒂固於大眾的內心,短時間內是無法改變的。網路的普遍,讓許多這樣的網民湧入了進來。
另外,現在的不少年輕人喜歡宏大敘事,開口閉口不離國家大義,卻未曾關心過身邊的花花草草。宏大敘事裡,事情變得簡單,邏輯僅剩下對錯,哪裡還關心個體的苦難,一切都濃縮到了「太好哭了吧」「厲害了」等概括詞裡,連描述都寫不出了,還談什麼表達情感。
丟掉宏大敘事,去關心個體的溫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