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叶星优酸乳

叶星优酸乳

阅读是砍向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twitter
tg_channel
mastodon

近期的听说读写

上一个周末没有发周刊,也没有发任何文章,原因是周末很忙碌,且没有看到太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于是就不滥竽充数了。

近期很充实,归类来看就是集中在「听说读写」上。不是学校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而是生活里的声音 / 沟通 / 阅读 / 思考。接下来我就以这四个方面进行分享。

听说读写|听#

一说到听,我就想起英语的听力,进而想起我们学校的「三宝」—— 早操 / 听力 / 南湖跑 —— 这是学校里绝大多数学子的噩梦。但是我想要说的听并不是指听力,而是指声音。

首先第一个想聊的是「倾听」。

前段时间,我和家里电话聊天,然后想着,现在家里不用再为我读书的开销而操心了,可以把钱拿来重新装修下家里,就当是让父母住得舒服一些。他们同意装修,而且我很意外的是,家里人很在意我的想法,例如在很多地方会咨询我的意见

即使我没有装修经验,很多地方也会考虑不周,但是他们遇到问题,会第一时间考虑到来问我。

这个时候,我再次感觉到某种担子正在从父母的肩上过渡到我的肩上。上一次这种感觉是买车和处理果园,他们会问问我的想法,然后后面基本就是按照我的想法去做的。

那种感觉让我不得不小心翼翼,我没有足够的经验,我也害怕犯错,我不想让人失望。这促使我在做一些重要选择的时候很谨慎,因为背后不仅关系着自己,还关系着家庭。成熟有很多种定义,但其中之一,也许就是能够自主选择,并可以承担选择后的结果。

这表明我在逐渐担起家里的责任,也意味着年迈的父母也意识到许多选择不再适合他们去做。这是一个想起来就鼻酸的事实。

关于「听」,第二个想聊的是播客

我用的是谷歌家的播客软件,虽然是谷歌的,但是上面的内容之丰富令我赞叹,甚至大陆的众多播客也都可以订阅。

我订阅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动态;另一类是人生百态。最近听的比较多的是第二类,也就是他人讲述自身故事。我之所以订阅这类播客,主要是因为从这些声音当中,我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生活经历。这是除了电影、书籍之外的第三种途径,可以丰富我的见识,拓展我的人生

例如最近听到的一期就很有意思,聊的是一个接送尸体的人 ——灵车司机。他讲述了自己从下岗工人到灵车司机到经历,以及分享了做这个特殊岗位的见闻。这期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这个岗位的特殊性 —— 属于最接近死亡的人之一,我想看看会有什么特别的人生经历和思考。

灵车司机接触的基本都是尸体。为什么说「基本」呢,是因为很多时候去到现场人还未死的,比如说车祸现场。据他说到,接送的大部分都是非正常死亡的,形形色色的死亡,遇到恶心的还给整吐了。 正常死亡的活儿,是最轻松的,但生活往往不尽人意,连死亡都是如此

对于死亡,我个人是生死看淡的,之前的文章也聊到我是支持安乐死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于死亡的看法,竟是如此平和,也许是想得太少了吧。

最后想聊聊我对「听」另一个角度的思考。我很喜欢听歌,因此买了一个不错的耳机(B&O Beoplay H9),以前经常挂在脖子上,上下班路上听歌或者听点音频。直到有一天,我脱下耳机走在路上,我才发现周边的声音那么有趣。早晨有呼呼的风声,搭配不晒的阳光,看着路上行走的人群和天上飞的鸟儿,我真实地感受到环境带给我的不一样的感觉。

我会抬头看看太阳,转身去迎合吹来的秋风;我会低头观察行走的鞋子,猜测他们到过哪里,将要去何方;我会望着飞过的小鸟,尝试听懂它们的叽叽喳喳。我似乎在融入我所处的环境,我是他们的一份子。

相比较之前,我带着耳机,听着音乐或音频,对周边充耳不闻。我甚至不清楚有小猫小狗在追随着我,我也听不到吵杂中带着旋律的车流人流声。我感觉我和环境格格不入。

蓝牙耳机带给我们极大便利,一点一按便可进入自己的世界。除了人与环境的隔离,耳机也隔离了人与人的交流。我看到路上、地铁上、饭桌上的大家,耳朵上时常挂着它们,宛如身体的一部分,想主动聊下天,却被这白色的物体堵住了主动搭讪的嘴。

脱下耳机的我,更喜欢去观察生活,然后进行思考。耳机让我可以听歌放松,听音频学习,让我不再无聊。而正是这无所不在的「充实」,扼杀了我的无聊,也扼杀了我的思考

我不想让屏幕填满我眼睛的同时,还让耳机无时无刻塞满我的耳朵。于是我脱下它们,开始去听,听自热的声音,听人们的声音

听说读写|说#

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罗翔因为发了一条微博,然后被微博网民网暴了,说他「阴阳人」,要举报他...... 那么,他到底发了什么而引起了众怒?微博原文如下:

要珍惜德行,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因为前者是永恒的,后者却很快会消失。P157 (自省中)

网友对于这句摘抄的喷点在于,当天是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期间终南山等人接受国家的表彰,而罗翔恰好发了这么个微博。

这么一说,是不是有点联系了?

但是,说实话,当时我差不多翻了十来分钟的前因后果,才逐渐理解了他被喷的缘由。

在这里,我不谈政治,也不谈对于罗翔的看法,更不会去站队,我只想通过这次事件,谈谈启发我的地方,以及对于网民这类行为的分析

罗翔这句话,其实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分析:

  • 无意关联:事实真如他所说,不知道当天的颁奖新闻,即使知道也没想到其中有关联。
  • 有意关联(善意):知道颁奖新闻,分享这句话给他人,同时也是自省。
  • 有意关联(恶意):知道颁奖新闻,暗讽某些获奖人士德不配位。

第一种角度,很多人觉得不可能,首要理由便是「新闻天天弹,怎么可能不知道?况且他是律师,时事新闻怎会不关注?」。罗翔后面的回应,说到别人提醒他看当天新闻,他才知道为什么被攻击,说明从他的角度来看他是无意关联的。

这有没有可能呢?我觉得完全有可能,就我而言,我的确也是不知道当天有颁奖,直到出了这个事情,然后才顺道看到这个新闻。

第二种角度,这句摘抄在我看来,其实没有多大问题,如果我看到我大概率也会做个摘抄,还在高中的话我甚至会拿来填充下作文。

第三种角度,这也是被攻击的主要理由。网友认为罗翔阴阳怪气,嘲讽国家英雄。但我个人觉得,这句摘抄并没有嘲讽的语气,反而是一个比较中立的观点,唯一有点刺眼的就是「荣誉的奴隶」这个描述。但若你整句话读下来,你会发现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不信回去多读几遍。

这样分析下来,罗翔是不是就是被冤枉的?并不。因为单纯从一句话,并不能清楚他的想法,他人是很难确认当事人的动机的。他借用新闻进行反讽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取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观点。然而,这些都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洞悉的,需要真实地接触一个人,长期地交往了解其想法,才能建立起一个人全面的理解

所以,这么分析下来,对于这个事情的发生,其实就没那么令人费解了。

网络上有多少人对罗翔的人品是知根知底的?有多少人去深入了解过他?有多少人会从逻辑上去判断这个事情?

很少很少,因为微博上不少人只想验证自己的观点,迎合自己的想法。一言不合就化身键盘侠,反正吵架是不需要逻辑也不费力的,而论证才需要

说来也巧,上周的 **周记有讨论过归因谬误 ** 的问题,当时还感叹微博的环境,没想到发了之后没几天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这件事更加深了我对于「说」的认识。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会被人无限放大,甚至是扭曲,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可你。即使是小人物,在特定情况下,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被断章取义,进而被攻击。

而这些发生之后,充当键盘侠的那些人,很多都是不了了之。大环境就是这样,大环境下的大多数键盘侠都是这样。

所以,面对他们的攻击,我的策略就是不必与他们浪费时间,多看书少纠缠。时间宝贵,珍爱生命。

回想起来,国内还有哪些友好交流的社区,彼此能够交换观点和创意,真真是少之又少。平台不让写,观众不让说,剩下的谨小慎微,这有点可悲。

那些勇于输出观点和思考的人,又因为某些观点不合某些人的口味而被大肆讨伐,最后干脆退隐。罗翔自从火了之后,当时就料到早晚有这么一天,没想到竟是这么无厘头的理由,真是悲哀。

国内是不是还剩下李永乐老师没被批斗过?还有哪些人被他们关注着?下一次是什么时候?以什么理由?

我倒是很期待这些人的表演。

听说读写|读#

最近闲下来就读书,或者读读博客,还挺充实的。挑几个有意思的来分享。

一、恶性肿瘤报告#

前段时间在 YouTube 看李永乐老师更新了一期视频《黑豹演员博斯曼因结肠癌去世!普通人如何逃脱消化道肿瘤魔爪?》,视频里谈到了国内的一些癌症数据

2015 年,中国确诊癌症病例 392.9 万人。近 10 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保持约 3.9% 的增幅。

对源数据的好奇,驱使我去寻找到了这份报告。

◎ 2015 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

其中,肺癌、肝癌、胃癌不管是发病率还是致死率都是高居榜首,而且,不管是男性、女性,还是城市、乡村,其中的占比都高度相似。

◎ 发病构成

◎ 致死构成

大学之前,对于癌症这种东西,我还停留在电视剧里,以为身边不会出现这种「超级疾病」。直到大学之后,陆续听说身边的朋友家里的亲戚患上了癌症,甚至最后连我身边的某亲戚也因为肺癌去世,我才意识到癌症距离我们并不远

每次看到癌症相关的报道,都会下意识关注一下。看完这个报告后,手里的串串突然就不香了。因为里面提到了不少癌症的病发原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有莫大关系。虽然以前也知道这个知识,但是在这里再次被强调了一次,感觉就不太一样了。

这是一份官方且比较完整的报告,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读,结合前面李永乐老师的视频一同食用更佳。后台回复「癌症报告」即可获得 PDF 的报告全文。

二、大明宫词#

没错,我又再次提到了《大明宫词》,上一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聊了这部剧。看完剧之后,我意犹未尽,花了十几个小时把它的剧本看完了。

首先说下剧本(40 集)和目前线上的电视剧(37 集)有何区别,主要就是删减了不少武则天的戏份,其中有她和李治的矛盾伏笔,还有反映她内心阴暗的一面 —— 处理了春的孩子;虐待王皇后、萧淑妃的后代...... 整体来看也不影响主要情节。

读完剧本,让我对整个剧情有了一个比较完整且深入的了解,而且它的词带给我的感觉,比电视剧还要深刻一些,也更为细腻一些。摘抄几句欣赏下:

大概是真的上了年纪,对于昨日想念的诱惑远远超乎对于明日的期冀,过去从未呈现得如此鲜活和具体,它像是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摆布着我今天的情绪和心境。

这处描写,若是我来讲,也许只能写出「我没心情期待未来,只想回忆往事」。这可能就是面对美景时的「啊好美」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差别吧。

生活需要诗意,读点词或诗,匆忙的生活,感受下文字的平静与细腻

三、杂读#

除了主动寻求知识,被动信息获取也很重要,分享几个最近常读的被动信息源

第一个,TK 教主,大名鼎鼎,腾讯玄武实验室负责人,其微博经常能让人获取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识

第二个,被人称为「垠神」,保送清华计算机硕博连读,后痛斥教育弊端退学,而后前往美国康奈尔等大学攻读博士,后再次退学。观点偏激,角度新奇,常常给我新的思考方向。我不认同他的部分观点,但是并不影响我认为他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人,我读他是源于他的独立思考

第三、四个,让我了解了不少网路安全的知识,以及关于产品设计的一些理念。

这只是一部分信息源,有一些更新并不频繁但质量很高的博主没有列出来,后期整理一个列表,如果志趣相投的可以关注下。

我始终认为,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们应该花点时间整理自己的信息源头,控制信噪比,避免被垃圾淹没。

四、一些杂书#

工具书、专业书读多了让人觉得枯燥,穿插着读一些杂书是一个不错的调和剂。

最近在读博尔赫斯,他被人们称为作家中的作家,以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他的作品特点是构思精巧、荒诞离奇和充满神秘感,和当下热门讨论的诺兰似乎还有点联系,据说诺兰的不少影片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他的书

通过访谈去了解一个人,不失为一种选择。因此,我是从 **《博尔赫斯谈话录》《最后的访谈》** 这些书去了解他的。由于还没完全读完,因此就不做过多的评价。但是从当前的进度来看,他的确是一个博学且富含哲理的一个人,言谈之中充满对生活的思考。

有几个收获拎出来分享一下:

我一生中读的书不是很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重读。

他在 1955 年视力逐渐失去后,就没怎么读当代的作品了。我也常反思每年列这么多书单,读了这么多书,就像打卡一样,真的有意义么?真正收获了多少,有几句话深入人心并用于实践了呢,很少很少。重要的还是读好书,反复读,理解其中的奥秘,并沉淀成自己的东西,那才是真生的读书啊。

我曾经有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可以把它用于写作,这就是,我们可以在某个时刻统统变成别人。

瞧,这个情节是不是和 **《你的名字》** 非常相似。读到这,我还想着是不是《你的名字》参考了他的构想。

地狱不是一个地方,我视它为一种状态。

他对生死、时间这类宏大的主题的探讨也颇多,且见解也很独到,这里就不多展开了,感兴趣可翻阅一下。

另一本书是郝培强Tinyfool)的《技巧:如何用一年时间获得十年的经验》。这本书的书名一眼看过去非常的鸡汤,但是内容却还挺有意思的。

我之所以会读到它,完全是因为我是作者的博客 / 推特读者。作者是一个资深的工程师,创过业,经历过互联网的成长。这本书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他的经历,那些故事很吸引我。我没想到的是书中提到的很多人,我都很眼熟,例如冯大辉、霍矩和池建强等老一辈互联网人。而其中这些人的朋友又关联出二爷、曹政和陈皓等人,我内心的感觉就像顺藤摸瓜,一个瓜连着一个瓜,而且这些瓜恰好都是我喜欢的类型。

其中很多人的博客我之前都有拜读过,也通过他们的文章受到了不少启发,因此,我还是比较愿意静下心来,听听「长辈」的娓娓道来。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 ** 微信读书搜索「郝培强」** 就能免费阅读这本书。


文末,聊下最近学到的一个 Kindle 技巧 —— 把 Kindle 当作桌面时钟,操作很简单

  1. Kindle 主页搜索框输入「~ds」然后回车,激活「不息屏」。
  2. 访问网址「http://clock.sobuluo.com/」 后即可。

PS. 重启可取消「不息屏」;网址添加到书签可以省事;跳转到时钟后开启飞行模式省电。

◎ Kindle 桌面时钟

听说读写|写#

自己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提笔写字了。一个多月前,自己还会在 Surface 上面写写画画、背单词等。直到被雨淋湿了笔之后,就中断了。前段时间尝试了下,竟然恢复了,真是喜极而泣。

没有拿笔写字的时间里,我转向了敲键盘

除了工作文档,写的最多的就是平时的阅读、思考,公众号就是其中的一面。

其实坚持写东西挺难的,就好比健身。Flag 谁都会立,真正去做的也不少,但是真正坚持做下去并且完成的还是挺少的

没有写过公众号的人,可能不清楚其中的困难。我是深有体会。

我坚持下来了,并不是我给自己施加压力才坚持下来,而是我找到了其中的乐趣,一旦开始写就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据我观察,坚持写作有几个技巧,可以避免自己「很难写下去」「很难坚持下去」:

  • 设置灵感收集箱
  • 找到效率最高的时间点
  • 给予正向反馈

我手机的微软 ToDo 软件里有个分类就是自己的灵感收集箱,一旦我有感而发,我就会在里面扔一个主题,然后会在这个主题下马上写下自己的思路。心血来潮的想法,往往是不完整的,因此我会在后期逐步补充它,直到真正开始写这个主题,我就会从收集箱里整理那些凌乱的思路,让它完整有条理。

当然,写完一篇文章之后,我一般会让它待在 Typora 里面一段时间,多读几次或者过个几天再读,就会发现之前写的都是还有优化空间的,直到我觉得可以了,才会拎出来。

收集箱的好处就是,让自己主动观察生活,对事情的思考举一反三,往往一周下来会积累很多想要记录的主题,但最终真正去梳理的可能就是几个。

当我写得多了之后,我就会发现自己在某些时间点的时候效率奇高,那么我就会把写作放在那个时间里的最高优先级。坐下来将通知静音,从收集箱里挑出自己想要继续的话题,然后进行补充整理。

坚持一段时间后,自己就会产生肌肉记忆,就像生物钟,到点就会激发大脑去写点什么。有时候不是写文章,而是写写日记,我日记已经坚持写了三年,这是一个不错的习惯。

写作和健身一样,是反人性的。但凡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的劳动,大脑都会疲倦,然后会逐渐懈怠。但是,在这当中若是给予大脑一定的激励,结果就会不一样了。它会让我越写越多,越来越想写。

而这个正向的激励,每个人都各不相同,我是自己给自己激励。例如完成了本周目标,写完一篇就奖励自己吃个雪糕,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正向反馈。当然,还有读者的赞赏,以及读者留言或私信的讨论,同样会给我激励,让我觉得这些文字还有点意思。

同样的,很多事情找到这个正向反馈之后,整个事情就简单起来了,至少不是被逼迫着去做,而是带着主动兴致去探索和提升。

坚持写点什么这个习惯,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效果还是挺明显的。由于要写一个东西,必须要去了解它是什么,因此,这期间锻炼了我的信息检索速度,以及知识总结能力

不管怎么样,坚持去写点东西吧。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