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背景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年轻的保罗在学校教师的鼓动下和同学们一起参军。在经过简单的军事训练后,他们被送往前线和法军作战,也就是西线战场。
当时西线主要是堑壕战,士兵挤在狭小的壕沟之中作战。有时候往往只为了推进几米,就会牺牲成百上千的人。看着战友一个个在面前倒下,士兵很容易精神崩溃。
西线的战场打了几年,一轮又一轮的士兵被送到前线,最终两边牺牲了上百万人,到战争结束时两边的防线和战争开始时相差无几,几乎可以说是无意义的牺牲。
1918 年 10 月,也就是一战结束的前夕,保罗,这个班的最后一个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作者埃里希・保尔・雷马克曾在十八岁那年被卷入一战,并在西线负伤,后来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这部小说,控诉鼓动战争的那些人。我们来看下小说里的那些角色:
后方的政客和老师,是残忍的刽子手。他们用三寸不烂之舌,以「爱国之心」为由,以「胜利就在前方」为饵,把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送上战场。
指挥作战的将军,是地道的战争贩子。即使在和平的最后时刻,因为受不了战败的屈辱,强迫士兵再进行最后的冲锋。
而当时的舆论,极力美化战争,宣扬民族主义。尸骸遍野的西线,在报纸上却仅仅留下那句「西线无战事」,多么的讽刺。
套用本书的那句话:西线无战事,东方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