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1#
開放三胎並沒有什麼問題,想要多生的就多生,不想生的就不生,這就是一個選擇。另外,看到一個諷刺的評論,可見漢語的博大精深:
敢在國內養三個孩子的絕大部分是兩種人:
頂尖層,養孩子不當回事兒的;
最底層,養孩子不當回事兒的。
2021-05-30#
房價、教育、醫療,現代人的三座大山。選擇一個地方,長期來看,還得最終考慮這三個方面。
看到一個關於料理包、外賣黑幕的話題,讓我想起和其他方面的關聯。高房價、教育資源不均等這一系列因素,壓迫一些人通過吃劣質的食品來省錢,不衛生不安全的飲食引發各種疾病,進而增加醫療資源的壓力,在稀缺的醫療資源下,導致就醫困難以及就醫成本高,又回到了省錢上,惡性循環。
為什麼是科技公司來解決所有的難題呢?現在看起來,科技公司在這些難題面前的做法無非是提供選擇,然後把選擇交給用戶。
——Facebook 副總裁 Nick Clegg
躺平的權利是一種沉默的權利,沉默的權利是一項基本人權。
2021-05-29#
《琅琊榜》不錯,就是節奏太慢了,插入了太多的感情戲。如果精簡到 20~30 集,應該是一部非常不錯的劇了。
選公司,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環境。環境會決定很多事情,與你共事的是什麼人,公司的文化是什麼,這些都比待遇要重要得多。
2021-05-28#
所謂類型系統(type system),是在程序運行之前,檢查程序是否符合基本的約定,以避免不必要的 “運行時錯誤”。
—— 王垠
每個人都應該建立自己的靜態類型系統,形成心理屏障,用於過濾一些我們不必接收的話語。在現實中,我們可以通過他的年齡、經歷、輩分等維度校驗他是怎樣的一個人,然後判斷我們是否值得去繼續聽下去;但是在網絡上,這些很多都是匿名的,或者虛擬的,很難辨別出來對方是一個人還是一條狗。
普通卻自信,這不是很重要的品質嗎?全世界絕大多數人的都是普通的,一個成年人認識到自己的普通,並且能夠保持自信而不自卑,這太難得了。
2021-05-27#
純純寫作用來作為手機寫文章的草稿應用還是很不錯的,為什麼無法作為主力軟件呢,因為還沒有合適的桌面端,這點注定無法成為寫作利器。正經人誰會在手機敲字啊…… 也就打打草稿。另外,純純寫作在協助打字方面做得非常好,體驗上乘。
男性習慣提供解決方案,女性習慣感同身受。對於一些聊天的觀察,似乎真的是這樣。
2021-05-26#
黑龍江科技大學教室裡亂搞這個事,給我們的教訓是,公共場合就應該避免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傳播視頻的人也是沒有底線。當然,這是兩個事情,得分開來看。
2021-05-25#
注射青霉素要做皮試,原來並不是一個常規流程,一些歐美國家並沒有這個流程。然後查了資料,除了患者自身會引發過敏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純的青霉素也會導致過敏。不做皮試的國家就是因為有較純的青霉素,加上完善的醫療,所以不用多此一舉做皮試。
2021-05-24#
不要用大而空的詞,去描述自己不懂的東西,以彰顯自己的高深。
2021-05-23#
看到一個評論,說更喜歡用手機去做 PPT,因為可以躺在床上一邊思考一邊做。這個方式真有意思。用電腦固然很方便,但是似乎在編輯時的舒服程度就沒有手機那麼好了,而舒適則可以促進思考。那么,思考更重要,還是便捷更重要?
2021-05-22#
今天看到一個比喻:抱怨就像口臭。仔細想想真的恰當!當抱怨出自他人之口,你會感受到;當抱怨出自自己之口,便很容易被自己忽略。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王陽明《傳習錄》
2021-05-21#
你所認為的他人的無聊,也許是他人對抗無聊的方式。
2021-05-20#
照片是平的,它有邊緣線,而且是靜態不動的。然而,儘管是平的,它卻不完全是平面的。照片有一個物質層面。
——《照片的本質》
照片是有邊緣的,那些能夠拍出「無邊緣」的照片,都是不錯的藝術品。
新垣結衣的結婚,張一鳴的卸任,左暉的離世。前兩者對我觸動不大,但是左暉因為肺癌去世令我唏噓。即使再有錢,在大病到來之際,也難以回天。身邊太多人因為癌症而去世了,讓人不得不感嘆,這一生奔波,到底追求那些物質有何用?
2021-05-19#
國內大部分藥企是仿製藥公司,每年通過審批上市的藥物中,高達 90% 是仿製藥。
攝影其實是一門分析學科。畫家是從空白畫布開始作畫,攝影師則是從混亂世界中開始選擇圖像。
——《照片的本質》
為什麼非彩色圖片耐看,或者說顯得高級?因為彩色是人眼看到的顏色,而非彩色則保留了想象空間,相當於留白,這一留白給予了不同觀者根據不同經歷而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
2021-05-18#
寫下來,才敢說自己思考過了。在寫的時候,就會發現一些很細的東西,就像畫畫,只有真正動筆時,才會去關注細枝末節的地方。
2021-05-17#
在合適的階段做合適的事。互聯網使得個體之間的距離無限拉近,圈子無限擴大,導致個體能夠接觸原不屬於他的圈子。這是好事,鼓勵競爭;但也是壞事,容易產生攀比。這個時候尤其要冷靜思考,當下的階段,應該做什麼事。
轉發會導致關注你的人形成預期落差,因為他們想要看到你的真實動態,而不是他人的動態。
2021-05-16#
人人生而並非平等,應該早些認識到這些。
演繹與陳列:前者是有情節的,後者更像是無上下文的快照。《愛,死亡 & 機器人 第二季》裡的幾個故事就是給我這樣的感覺,也許精心挑選了好故事,但是給我的感覺則是只做了陳列。
2021-05-15#
讀心理學,可以先從認知心理學入手,因為這個比較硬,很難被妖魔化。其他的如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都被加上了太多的商業因素,被玩壞了。
一家人的生活簡樸但舒適。“金錢絕不是我們生活的動力。” 薩庫爾說。但教育是。
——《仿製藥的真相》
看到一個比喻很有意思:你的行為好比開車拿倒了地圖,而且是在撞了一棵樹之後才發現。
他卸掉了自己的高級思考功能,回歸到出生的那個泳池。他發現宇宙的秘密一直存在著,不會因他有任何改變。因此他不再困惑,不再索求,只是單純的感激周圍的環境。
萬法歸宗,大道至簡,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從完成一項簡單的任務中得到快樂、人死了,就好像水消失在水中。他,圓滿了。
—— 豆瓣網友 @王俊俊 評《齊瑪藍》
2021-05-14#
《愛,死亡 & 機器人 第二季》上映。網絡上一片的人說要看,然後又在瘋狂找資源,另一部分人則在喊,在哪看在哪看…… 知道一個東西,卻沒辦法看,魔幻現實。
2021-05-13#
成都 49 中事件的監控公開了一部分,然後也公開了聊天記錄和發現的情書等證據,似乎真的是跳樓自殺。輿論下定義早了啊…… 自己也被帶跑偏了,還是得多反思下。
換個角度想,從公司現有的資源、運行的模式,我在當前的崗位能學到什麼?如果是自己做類似的業務,我會怎麼開展?
2021-05-12#
我覺得 “不要信謠傳謠 “這句話極精煉而又含義豐富深刻,有戰無不勝的威力。
- 斷定你所說的或轉的一定是謠言;
- 斷定你沒有區分謠言和非謠言的能力;
- 既無這個能力,你還信謠傳謠,因此斷定你既蠢又
壞;- 斷定自己具有區分謠言的能力、權威性和勸誡他人不信謠傳謠的社會責任感,因此自己既聰明又良善。
所以,一旦有人對你說出 “不要信謠傳謠 “, 他立馬就贏了,你立馬就輸了。—— 傳播學邓建國
妙啊,這麼一說確實有這感覺。
2021-05-11#
1984 年前,即使藥物專利已過期,仿製藥公司還得重複大量的臨床試驗,證明其藥物的安全性和功效,才能通過美國藥監局的審批。在通過《藥價競爭與專利期限恢復法》後,便不用再重複臨床試驗。然後採取「先到先得」(首個通過審核的企業享有六個月的獨家銷售權)的策略,吸引仿製藥公司入場。
2021-05-10#
沒有受過科學教育的人,只能稱為受過訓練,而非受過教育。
有科學素養真的非常重要,它能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
2021-05-09#
使用「我認識的一個人」,會比「我有一個朋友」更恰當嗎?
聽聞輕芒停服,原因不明。這種聚合信息的形式,很像之前的即刻,不知道和即刻停服是否是同一個原因,亦或者是版權問題?
真的很煩無邊界的人和事,例如沒有 OFF-Time 意識的人。
2021-05-08#
小丑的確挺悲哀的,不是他對別人笑,而是觀眾衝著他們笑。
《殺死一隻知更鳥》原來講的是成長、教育的故事。無緣無故殺死一隻為你歌唱的知更鳥,這是一種犯罪行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遇到這種選擇,即你是否要選擇殺死那隻知更鳥。
父親最後沒有「殺死」善良的救下自己孩子的怪人拉德利這隻知更鳥,但是代價就是破壞了自己誠實的原則。
看問題的角度可以看得出一個人的真實思想。正所謂「看到公司政治的人,一般也是公司政治的製造者」。
2021-05-07#
如果我們功利來看,讀書考試也許是一生當中少有的「付出就有回報」的事情。
2021-05-06#
Android 書伴 App 真不錯,可以管理閱讀的書籍摘錄和想法,也可以導入 kindle、微信讀書、靜讀天下的摘錄。使用體驗上也可很好,最喜歡它的狀態欄下拉快速摘錄,在閱讀時能便捷輸入。
2021-05-05#
敏感的人對他人的否定常常反應異常激烈,與年少的時候被父母恐嚇教育有緊密的關係。
2021-05-04#
五四青年節,當代青年的精氣神是什麼呢?我所認識的,幾乎都是都在為錢、房奮鬥,或者即將投入奮鬥。之前看到別人說的一句:沒有哪個小孩的夢想是長大後買套房。現在是真的感同身受。
2021-05-03#
日本社會對道德準則的重視不高,更依賴外部的強制力來約束行為,例如羞恥感源於他人的看法而非自己的行為。
2021-05-02#
網上玩社交,你會因為某個觀點共鳴而迅速加入某一陣營,然後又會為了迎合這個陣營而隱藏自己的觀點。
2021-05-01#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To attain knowledge, add things every day. To attain wisdom, subtract things every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