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我本來不打算參與這場「購物狂歡」的,但是 Shero 玩淘寶的貓咪遊戲獲得了五十多塊錢,讓我無論如何都得花掉,於是上去買了一條褲子。
褲子不算剛需,但的確需要一條棉褲度過這個冬天。由於我目的明確,打開淘寶關鍵詞搜索,簡單看了幾款,對上眼之後就下單了,期間完全沒有關注太多的領領券、優惠信息,不算一個合格的淘寶買家。
據說今年雙十一整體銷量不咋樣,有說大家開始「消費降級」了;有說用戶對於此類套路已經無感了;有說頭部主播聚集了主要流量,其他小商鋪連湯都沒了;有說門檻太高,商家參與雙十一的積極性降低了。
也許都有道理,但肯定不是某個原因導致的,而是多方面的原因相互影響。就像之前有關限電的討論,原因也不僅僅是煤炭進口減少或者產量不足等單一表面的原因,這背後的答案之複雜程度,或許已經超出了我們正常人的理解範圍。
要想獲知更為真實的答案,就需要我們不斷下鑽。比如人們開始消費降級,或者換句話說儲蓄率變高,為什麼?是疫情原因導致開源節流,還是因為所在行業(比如在線教育)遭遇政策的影響?又可以繼續往下挖,國家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管控教培行業?儲蓄率上升和日益高漲的房價是否有關係…… 各種可能的原因交錯影響,然後共同促成了某些我們看到的結果。當我們嘗試去給這些結果歸因時,卻習慣地用簡單的因果關係去關聯它們,這是一種偷懶的行為,但卻是大眾的常態。
當我們面對這類情況或者嘗試做出因果判斷時,應該留個心眼:建立可靠的因果關係非常困難,這個因果關係可靠嗎?
在如今這個日趨複雜的世界,這類複雜關係只會越來越多,除了要保持「質疑」的精神外,我們也要形成習慣,把它視為一種常態。
就像雙十一不購物一樣 —— 當打折成為一種常態,雙十一就沒有多大吸引力了。